
Microworks Technology Ltd.
![]() |
客戶服務熱線: | (852) 2950 0348 | ||||||||
![]() |
一般查詢: | (852) 2950 0175 | ||||||||
![]() |
傳真: | (852) 2950 0192 | ||||||||
![]() |
電郵: | cs@microworks.com.hk | ||||||||
![]() |
網址: | www.microworks.com.hk | ||||||||
![]() |
地址: | 香港九龍灣臨樂街19號南豐商業中心8樓818室 | ||||||||
![]() |
辦公時間: | 星期一至五: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 ||||||||
![]() |
公共交通: |
|
聯動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下稱「本公司」)提供消費者完整的產品自攜保用服務。詳細的保用條款及相關事項,請詳閱下列條款,以獲得最完整的保障與服務。
1. | 產品保用期由購買當日起生效。並請於要求維修時出示有效之保用標籤及購買商店之發票。 |
2. | 若您所購買的本公司代理產品在保用期間內,於正常環境使用之下,因不良的加工或原物料而導致故障,本公司將負起維修或更換同級產品之責任。 |
3. | 本公司代理之產品均附有Microworks之保用標籤,購買時請確實經 銷商有否附上。 |
4. | 產品上若貼有Microworks防偽貼紙,請勿撕毀,否則保用將失效。 |
5. | 本公司並不提供上門安裝、維修及送貨服務。 |
6. | 本公司之保用服務只適用於香港特別行政區。 |
7. | 當您所購買之產品超出保用期,本公司將徵收產品測試費,零件材料費則根據個別廠商另議,有關收費詳情請致電本公司查詢。 |
8. | 當您購買本公司之產品或進行維修時,亦即接受本公司之保用條款。 |
9. | 當您所購買之產品有不適用保用條款之情形(請參閱「B. 限制條款」),保用服務將失效。 |
以上保用條款將受以下條件及限制之約束。
1. | 客戶未能出示有效之保用標籤及發票; |
2. | 本公司保用識別標籤撕毀、無法辨識、塗改或不完整; |
3. | 產品的序號與保用標籤所列出之序號不符 |
4. | 產品之任何部份有碎裂、生銹、水漬、腐蝕、裂痕、灼燒、凹凸、損毀、溶化、不完整的零件及其他表面損壞; |
5. | 產品使用不當、人為破壞如撞擊,刮傷及擠壓而成的創傷、人為意外疏忽、輸入不適當的電壓,安裝或測試不當,電源問題所造成之損壞; |
6. | 因天然災害導致產品損壞,包括火災、水災、地震或戰爭等; |
7. | 產品自行拆裝、任意變更規格或非本公司原廠之配件所引起之故障與損壞; |
8. | 當您購買本公司之產品或進行維修時,亦即接受本公司之保用條款。 |
9. | 以下是一些因人為損壞之產品例子供參考:
例子 1 ![]()
例子 2 ![]() |
1. | 請客戶時常將閣下的資料,數據或相片作備份。如數碼記憶卡(Flash Memory Card)、硬盤(Hard Disk Drive)等儲存裝置因損壞而導致產品內的任何資料,數據或相片遺失,本公司概不負上任何責任。 |
2. | 針對硬體內的任何資料,本公司僅負責維修與檢測,而不提供資料救援與備份之服務和責任,並對於送修過程中因任何之因素而造成資料之遺失,恕不負責。 |
3. | 本產品必須搭配符合工業標準之其他設備來使用。本公司對於因其他廠商之設備所引起的損壞,將不負保用之義務。對於任何伴隨之間接、附帶的損壞,利潤、商業投資及商譽之損失,或因資料遺失所造成之損害,以及搭配本產品之其他公司設備之損壞或故障,本公司亦不負賠償之義務。受相關法律之約束,本限制條款不適用非法的或無法執行的情形。 |
4. | 本公司對於產品購買者或其他第三者因產品瑕疵而產生的其他必然、間接、附帶損失,例如收益的損失、營業投資的損失、商譽的損失或企業相互關係的阻礙等,並無任何義務賠償。 |
5. | 本公司並不負擔因為本身產品導致其他設備損壞或故障的賠償義務。 |
6. | 本公司代理之產品只為一般消費品,請勿用於和維持生命等有關的儀器或工具上。 |
7. | 如客戶採取郵寄或速遞方式進行產品維修,本公司概不負上寄失或運送時的處理錯誤之責任。 |
8. | 為保障客戶及其儲存裝置之資料,本公司維修部之員工指引及內部守則確保所有員工不得將客戶儲存裝置內任何資料外洩或向第三者披露,以保障客戶儲存裝置內的資料安全及客戶個人權益。 |
9. | 本公司對於產品於送修程序予第三者 (如廠商)之過程中導致任何資料外洩或遺失,本公司概不負上任何責任。 |
10. | 本公司強烈建議客戶將產品送往檢測前,清除儲存裝置內的所有/敏感資料,以保障個人權益。 |
1. | 購買後7天內 如貨品於購買日起7天內有任何非人為損壞,客戶可憑該購買商店之有效發票或出貨單等證明,並保留該完整的產品包裝,根據該商店之條款進行更換; |
2. | 超過購買日7天後但仍在保用期內 如貨品於購買日起7天後有任何非人為損壞,本公司仍然對於消費者所送回的產品有維修的義務。客戶可憑有效保用標籤及購買商店之發票到本公司之客戶服務中心進行產品維修或更換。在產品保用期內的維修,消費者無須負擔維修任何人工成本及零件更換的費用。唯當產品停產時,客戶可跟據產品當日之市價補付差價為產品進行升級。 |
3. | 客戶服務中心 地址 : 香港九龍灣臨樂街19號南豐商業中心8樓815-815室 電話 : (852) 2950 0348 電郵 : cs@microworks.com.hk |
以上條文如有任何爭議,本公司保留最終決定權及修改保用條款的權利而不作另行通知。
以下根據 "B) 限制條款" 所列出之一些產品因人為損壞之例子供客戶參考:

** 產品如發現曾經或試圖自行拆裝,保用服務將一概失效及保留拒絕給予服務的權利




MICROWORKS為我們尊貴之客戶提供最優質的售後服務。要享受該項服務,客戶必須出示有效的保養證明文件,因此選購我們的行貨產品時,必須認清正品,以防購買了水貨導致不必要之損失。
所有我們代理之原裝行貨產品必定附有:
Microworks所有原裝行貨之代理產品必定附上防偽保用標籤

或保用標籤

或保用證

一般應用於電腦平台的儲存大可以分為三大類,分別是電容式,磁感式及光學式。
它們各有不同的特性,因此擁有不同的優劣及應用範疇。
- 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RAM)
現時SRAM主要應用於要求高速度的記存平台,如CPU內的快取記憶體Register L1及L2 Cache。每個SRAM單元是由六個電晶體組成,而且記憶資料的能力較強,不像DRAM那樣需要時常充電以保存資料。可是由於電體數量多,因此大容量儲存不夠化算,加上速度很高,因為多應用於要求高速而容量不太高的器件內。
-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
DRAM多以一粒粒IC的模式出現,不像SRAM那樣只是控制晶片或處理器內的一部分,但是我們常稱的“RAM”,其實是一條焊有多顆DRAM IC (或稱“Device”)的模組 (Memory Module)。記憶體模組的規格有很多,其中SDRAM (Synchronous DRAM,同步DRAM)一直為電腦平台選用的主流,由1996到現在,已被應用長達十年。在這十年間,SDRAM經過了三代的變遷,分別是SDRAM (SDR),DDR SDRAM及DDR2 SDRAM。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專用記憶體的出現,包括Direct Rambus (以前曾用於桌上平台,但現已轉向用於網絡工具及遊戲機中)及專於顯示卡的SGRAM (如GDDR及GDDR3等)。
- 非揮發性記憶體(NVM)
不論是SRAM抑或是DRAM,都需要輸電來維持資料的儲存,可是同樣靠儲存電力的NVM即時失去電力供應,可以繼續保持資料的儲存。
NVM主要可分為NAND Flash及NOR Flash,它們的資料讀寫的原理有所不同。NOR Flash精於隨機的存取的場合,可以讀寫記憶庫內某一特定的位置而不需依從順次序的模式(Sequential Mode)。NOR Flash多用於隨時讀和寫的應用場合,尤其手提電話,用作儲存電話號碼及PDA。至於現時大家所用的“Flash Card”及“USB Disk”,則大多數都是NAND Flash。NAND Flash是較後期才發明,讀寫時需以順次序模式進行,而且資料結成一塊塊,稱為「頁」(Page)的存取,不可讀寫單個位元。以容量計算,NAND Flash的價錢較NOR Flash平,加上方塊式讀寫速度高,十分適合作為大容量資料的儲存。
顧名思義,磁感式儲存體利用磁力感應來儲存資料。當具有磁力的物質飄過線圈的時 候,磁場強度的轉變便會在線圈內產生電流。利用這個磁生電的原理,資料便可以讀 出。磁力可轉化為電力,而電力亦可以轉為磁力。當電流流過線圈的時候,便會產生 磁力,而飄過的媒體也會被磁化,這樣資料便寫入了。
- 硬碟(Hard Disk)
Hard Disk是RAM之外速度次高的儲存媒體,最重要的原因是記存資料的磁碟堅固地鎖定在主軸上,再以強力摩打轉動,配合高速的寫入及讀取磁頭,才可做出高速的讀寫效果。現時一般桌上平台用的Hard Disk,主軸摩打最高速度達到每分鐘7200轉,即每秒鐘120轉,已算是十分高速,而在高階儲存伺服器內的Hard Disk,更會同時採用多個10,000RPM (Resolution Per Minute)甚至15,000RPM,因此資料讀取的速度相當高。
- 軟碟(Floppy Disk)
軟碟可說是一種十分傳統的媒體,早在十五年前,軟碟是主要的流動媒體,但是現在已被USB Disk取代。軟碟發展歷史超過二十年,而且種類有很多,大致可分為5.25"及3.5"兩款,再舊的更有8"款式。由於最高容量只有1.44MB (壓縮後只亦有2.88MB),因為被容量可達1024MB甚至4096MB,而且體積更細的USB Disk所取代。
- 其他磁感式儲存體
除了硬碟和軟碟之外,市場也曾出現過其他不同的媒體,例如MO (Magneto-Optical,230MB,640MB及1.5GB),LS120 (120MB的軟碟),ZIP (100MB及250MB的軟碟)及JAZZ (1GB及2GB的移動式硬碟)等,可是現在使用的人已不多了。
繼磁感式儲存體之後,人類發明了光學式儲存方案,革命了電腦科技。利用光束發射到具有凹凸坑的媒體表面,再通過分析反射光線而讀取資料。和其他兩類儲存體比較,光學儲存最大的好處是媒體成本低但是容量高,而且讀取的時候只需射上光射,未有直接觸及媒體,因為損耗相對少好多,所以一片光學媒體如果好好使用,資料壽命可長達一百年。
- Cd族系
CD (Compact Disc)是首款被開發的光學儲存媒體,標準容量為650MB,可儲存74分鐘MPEG-1壓縮制式的影片及音樂。在電腦平台的應用上,CD-ROM是第一款可以儲存資料的光學媒體,及後還推出了可寫入的CD-R (CD-Recordable)及可以複寫的CD-RW (CD-ReWritable),兩者容量雖然只有650MB,可是十年前仍是當道的1.44MB軟碟,容量已大幅提升了。
- DVD族系
為了取得更佳的影像記錄效果,第二代的MPEG制式,即MPEG-2隨之而生,同時也創制出另一種光學媒體,稱為DVD (Digital Video Disc或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的容量為4.7GB,是CD的七倍左右,同樣可以儲存約74分鐘的MPEG-2制式,另外還有DVD-R,DVD+R,DVD-RW,DVD+RW及DVD-RAM等可寫入及可複寫的媒體。除此之外,DVD另一個特色是具備有雙層及雙面的儲存資料能力,一隻雙面雙層的DVD,資料容量可達17GB。
- 其他新興光學儲存媒體
為了儲存更多資料,業界正不斷創製更多不同的新媒體,包括Blu-Ray及HD DVD (High Definition DVD),可惜現在還是試驗階段及價格太高,所以並未普及。
資料除了儲存之外,備份也是極之重要。不管任何一種儲存工具,也有出現失靈的機會,因此進行備份便能有效為資料作出保障。備份的原意除了保存資料之外,能在短時間內還原和在短時間找到所需的資料也是相當重要,因此現今企業不單只著重備份,他們更需要一套完整的資料管理概念。閣下可以因應所需,例如是個人用家或是企業用戶,資料的流量及預算,編算一套合適的管理策略及購買所需的用具。
- 個人用家 - 備份方案豐儉由人
如果只是個人用家,而資料重要性及流量不高,可以單純用SAMSUNG燒碟機,把資料燒入CD-R或DVD-R光碟內便可以。如果使用LaCie外置式燒碟機,備份手提電腦的資料便格外方便。大家亦可以尋找一些備份軟件,幫助你作定時排程備份及更快捷簡易地完成備份的工作。對於一些資料類種較多,而且流量大的情況,便要選擇不同的媒體幫助儲存。一些低流量的資料,包括歌曲及影片等,可安放在光碟中,至於經常播放的媒體,可以在硬碟分割出特定的位置擺放,或是多買一個硬碟作儲存。MICROWORKS除了提供傳統SAMSUNG內置式硬碟外,LaCie另提供多款大小不同體積及容量的外置式硬碟機,給大家選擇。另外時常需要修改的文件,可以同時採用光碟,PQI和Transcend的USB Disk作多版本的備份,以保證萬無一失。
- 企業用戶 - 備份需切合實際需要
企業用戶方法,由於資料的種類更多,因此在備份的時候更要加以考慮,以免出現資源錯配的情況。公司的重要資料,包括員工資料及產品資料,可以以放入DVD碟內,而且還要至少製作兩份,一份用作日常還原,另一份應放入乾燥櫃內長期儲存,在緊急的時候才可以使用。高流動性的資料,包括電郵,應在事前作好管理,包括歸檔(Achieving),方可進行備份,以免出現混亂及版本重疊的問題。儲存媒體方面,可以選擇網絡連接系統(NAS)作定期儲存。配合自動備份的程式,用戶毋需依賴IT人員,便可在無聲無色中備份資料,十分方便。
資料除了備份之外,保安也是十分重要的。保安可以分為兩大方針,分別是防外洩和防盜看。傳統的方法有在BIOS內設定密碼或在XP的登入及離開螢幕保護模式後需入密碼,但是如果使用公司電腦,CIO未必容許你這樣做,這個時候你可以使用PQI或Transcend的USB Disk產品。兩類產品都附送了保安及保護的程式。
- Transcend及PQI USB產品附送保安管理軟件
Transcend的JetFlash USB Disk內附電腦鎖功能,可以把電腦上鎖,防止他人使用,資料也可避於洩漏。另一個功能是可以當硬碟一樣做到分割磁區的功能,而且該虛擬磁區可以用密碼保護,必需輸入正確的密碼才可以查看裏面的資料。至於PQI的USB Disk產品內便附送了一個“USB Disk Login Tool”,只需執行Lock.exe,便會顯示出一個對話盒的介面。在這個介面內,你可以輸入正確的密碼,進入預定加密的區域,而且該介面又可以顯示區域的狀態,更改密碼及觀看預先寫下的密碼提示。資料觀看完畢,只需按一按“Lock”加密區便會被鎖起,禁止無密碼者查看。
- LaCie SAFE Mobile Hard Drive具指紋辨認功能
除了在軟件上件出加密之外,你亦可以使用具有指紋辨認功能的“LaCie SAFE Mobile Hard Drive”。套裝附送一套完整的設定軟件,每一台LaCie SAFE Mobile Hard Drive可以輸入五個不同用戶使用,可各自有獨立的確認指紋(指紋記存總數為十個),而利用設定軟件,可以精確決定每個用戶的資料存取權限。所有未經確認的用戶,一律無法取得資料,安全可靠。
現時市面上有很多不同款式的記憶卡,它們各有不同的特性,而且用途也有所有不同:
- Compact Flash (CF)
為其中一種最傳統的記憶卡,其優點是速度高而且容量大,因此多用於專業的數碼相 機,尤其是單鏡數碼相機。
- Secure Digital (SD)
是現時最受歡迎的記憶卡SD。SD卡體積和面積都十分小價格便宜,而且速度也很高, 十分適合新一代小型數碼相機。
- miniSD
繼SD之後是的一款小型附屬卡種,於2003年推出,而且跟卡通常送一個Adapter,可以直接轉回SD大卡的樣子,並且完全對應miniSD。
- MicroSD
手提電話越來越流行,記憶卡的發展也要有所配合,因此出了一些體積特別細小,專為手提電話及其他微型數碼產品(包括手提遊戲機)使用。 microSD正是現今最體積最細小記憶卡。 MicroSD又稱TransFlash或T-Flash,是一種比miniSD更小型的記憶卡,源自SanDisk的TransFlash卡制式。
- Multi-Media Card (MMC)
其設計和SD極為相似,卡身較薄,但是沒有防寫入安全掣。一般MMC的速度較慢,過往以較低的價格吸引用家,但隨著SD的價格不斷下降,現在較多用家寧願選用較高速的SD卡。
- Reduced-Sized MMC (RS-MMC)
闊度和MMC相同,但是長度縮短43%,變得更細小,只需要一個增長的轉插,就可以變回MMC,放入SD/MMC插槽中。
- MMCmobile
專為流動設計而設計的MMC卡,外型和RS-MMC一樣,但是可是支援1.8V及3.3V兩種電壓。
- MMCmicro
是最細小的MMC,而且更薄,尺寸只有14 x12 x1.1mm。MMCmicro同樣可以支援雙電壓。
- Memory Stick (MS)
為SONY專用的記憶體族系,SONY設計和推出的Memory Stick經過多年的發展,今天已有好多不同的版本。Memory Stick主要分為Memory Stick,Memory Stick Pro, Memory Stick Pro Duo和 Memory Stick Micro (M2) 。其實Memory Stick是標準Memory Stick原設計的外形,而Memory Stick Duo則是體積縮小版本,以配合小型的數碼產品。Memory Stick PRO為高速版本,它們的容量和速度有所不同。 M2 (Memory Stick Micro)是SONY最新用於其手提電話的記憶卡,尺寸是15 x12.5 x1.2mm,約只是Memory Stick Duo的四分之一。
- Smart Media (SM)
Sm是第二種最傳統的記憶卡,特點是超薄的設計,比信用卡更薄,可是金屬接點面積太大,現今已被淘汰。
- xD-Picture Card (XD)
是olympus專用的記憶卡種,面積和MMC相若,多用於Olympus旗下的數碼相機用。
- ATA
ATA介面(AT Attachment Interface),或稱IDE (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是繼 MFM (Modified Frequency Modulation)及ESDI (Enhanced Small Disk Interface)介面後, 一款應用到電腦平台的硬碟介面制式。ATA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主流,是因為在晶片 組生產商能夠在底板主晶片組中內嵌了ATA控制器,用戶毋需另外購買控制片。舊 式ATA介面採用的PIO ( Programmed Input Output)模式來運作,而由Pentium年代便 改良為UDMA (Ultra Direct Memory Access)模式,沿用至今。現在ATA制式可大致為 ATA/100 (100MB/s)及ATA/133 (133MB/s)。ATA制式除了可以支援Hard Disk,其相關 的ATAPI (AT Attachment Packet Interface)介面則用於光碟機的連接。
- SATAM
為提高Hard Disk介面的速度及針對性解決ATA介面連接上的不足,SATA (Serial ATA)被設計為下一個十年主導的內置式儲存體的介面。串聯式的介面可以將以往40 支的介面接腳,大幅下降至只有7支,而且電纜也大為簡化,不但成本更低,而且亦 不如舊有ATA排線那樣容易阻礙散熱。現時SAMSUNG雖然仍有提供ATA款式的產 品,但是SATA款式已成為主打產品。另外外置化的eSATA制式也逐漸引入,亦將於 未來一至兩年內達致普及。SATA介面的起始速度為1.5Gb/s (150MB/s),不久前推出 的第二代SATA速度增加一倍至3.0Gb/s (300MB/s),而未來第三代SATA的頻寬將再 增加一倍至6.0Gb/s (600MB/s),這是舊有ATA介面難以達到的。
- SCSI
雖然ATA介面桌上平台的主導,可以憑著高速度和介面的專門獨特性,SCSI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仍是高階儲存伺服器的必然之選。一條SCSI匯流排可以同 時連接14個Hard Disk,而且運作頻率高,兼備有Command Queue及其他專門的功能, 加上SCSI Hard Disk都是為高階平台而設,具有10,000RPM甚至15,000RPM主軸摩 打及更高的出廠前測試要求,因此專為高效能資料存取而設。
- SAS
SAS (Serial Attached SCSI)就是串聯制式版本的SCSI介面,在軟件層面上與舊有並聯 式SCSI全面兼容之外,在硬件層面上卻與SATA兼容,意思是SAS控制晶片可以同 時配用SAS及SATA硬碟,配合Port Replicator及Repeater的特別裝置進一步增加系 統的複雜性,SAS同樣也是專攻高階伺服器市場。
- USB
電腦應用越來越多,外置式產品是個很大的市場,因此需要一款高速而且容易使用的 外接介面,USB就是為了這個情況而設計。USB,Universal Serial Bus,分別第一代, Version 1.1 (12Mb/s)及第二代,Version 2.0 (480Mb/s)而第二代制式同時兼容第一代。 串聯式的設計,訊號接腳只有兩支,連同正負電極,合共四支接腳,極之簡單,十分 適合外置設備使用,而且USB還有其他特別功能,包括可熱拔插(Hot-Plug),毋需安 裝驅動程式(OS需作支援)及匯流排提供500mA電力,因此現時好多便攜產品包括 Transcend,PQI USB Disk及LaCie外接儲存體,都一玫採用。
- IEEE 1394 (FireWire)
IEEE 1394是指由(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制定的第1394個 規格,而“FireWire”則是Apple所作的品牌名稱,SONY則稱之為“S-Link”,但大家 都是同一樣東西。1394規格可再分為a和b,1394a的速度限制為100/200/400Mbps, 而1394b則增加支援800Mbps,可是兩個制式的插並不兼容。在USB還未推出的時 候,1394是唯一種高速的外接介面,隨著USB 2.0的推出,1394的應用度已減低了, 可是因為其SBP通訊協定設計時是以SCSI的SPI (SCSI Parallel Interface)協定為藍本, 因此1394在大量資料輸出的應用上,還是比USB制式更勝一籌,所以不少LaCie走 高階的產品,都配備支援1394b的功能。
- Q1. 何時才知道需要加RAM?
不少朋友都不太知道RAM是否足夠。RAM主要是用來暫存資料,如果RAM的容量不足,暫存的地方便只好由RAM轉向至Hard Disk,因此你會見到以下現象:
-開機速度很慢,但是已使用了高頻的處理器亦無助效果
-不管執行什麼軟件,或是移動一小步都是龜速,而機箱前的Hard Disk指示燈不停的閃動
-在Windows Task Manager內的“可用實體記憶體”數值奇低 - Q2. 增加記憶容量所得到的好處?
若果確實因為記憶體容量不足而導致速度奇慢,增加記憶體後,速度將有明顯的改善, 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大減輕了Hard Disk,暫存在硬碟的散亂資料量大減,可以大幅延 長其壽命。
- Q3. 需要幾多記憶體才足夠?
以舊式的Windows 98為例,128MB為最基本“可以接受”的記憶體容量,而256MB甚至512MB是較佳的配備,除非圖像及平面設計,否則毋需增加至1GB或以上。至於現時主流的Windows XP,不論Home抑或是Professional版本,256MB是最基本的要求,可是連同一時間開啟多個網頁都心不從心。如要得到較流暢的用腦效能,尤是手提電腦平,512MB是必須的配備。如果需要同一時間做多樣工作,包括瀏覽多個網站,製作簡報及圖像設計,1GB較充裕的容量。除非影片編輯(Video Editing),否則升級至2GB的意義不大。至於最新的Windows Vista版本,官方供公佈1GB為基本的記憶體容量,但經一些平台測試,最少2GB的記憶體容量才可達到流暢的運作。
- Q4. 怎樣計算記憶體系統頻寬的方法?
不論是任何一種記憶體,其頻率皆可利用規格資料運算出來,而通過計算頻寬,不同記憶體系統配置的效能(理論上)便得以比較。以一個標準的雙管道的DDR2-667 (PC2-5300)結構為例,資料線的工作頻率為666.666MHz,根據SDRAM工業標準,每管道每次輸出64bit,雙管道則是128bit,因此頻率的計算是:
頻寬 = 頻率 x 每次輸出容量
= 666.666MHz x 128bit
= 85333Mb/s
= 10666MB/s
= 10.666GB/s
如果與古舊的PC133 SDRAM系統作比較,其工作頻率是133MHz,每次輸出同樣是64bit:
頻寬 = 頻率 x 每次輸出容量
= 133.333MHz x 64bit
= 8533.333Mb/s
= 1066MB/s
= 1.066GB/s - Q5. 如何才可以享受雙管道(Dual Channel)記憶體的好處?
現時不少平台都具有雙管道記憶體的能力,而事實上雙管道的配備的確可以把暫存能力提升一倍。可是如要獲得這個優勢,在配置上需作多項考慮:
-底板必需具有雙管道的能力,包括主晶片組內的記憶體控制器需要128bit資料闊度,而且記憶體模組插槽的配置必需可以支援雙管道,因為某些底板雖配備支援雙記憶體管道的主晶片組,但因插槽的配置而仍無法支援雙管道
-記憶體的數量最好是雙數(部分晶片可容許三支模組仍可支援雙管道,可是效能被削弱),而且規格相同(俗稱“Pair”)便可得到最佳的效能
-根據底板說明書的安裝,以令主晶片內每一個條記憶體管道都連接一支模組
-用戶可在底板的BIOS內確認是否已支援128bit雙管道 - Q6. DDR和DDR2兩種制式有何分別?
DDR和DDR2都是隸屬於SDRAM工業標準之下,而DDR2即是第二代的DDR。和傳統的SDRAM (SDR, Single Data Rate)制式比較,DDR (Double Data Rate) SDRAM的資料線(Data Bus)是以基頻(Reference Clock)的兩倍的頻率來運作,因此資料的最高頻寬比以前SDR SDRAM高一倍。SDRAM的規格主要是PC66,PC100和PC133,雖往後有些自稱為“PC150”及“PC166”的產品出現,可是卻未得到認可的。至於DDR方便,則開始把顆粒和模組的制式分開,顆粒的則有DDR200,DDR266,DDR333及DDR400,而模組名稱則沿用PC的字頭,繼後的數字就是其頻寬值,因此分別有PC1600,PC2100,PC2700及PC3200。第二代的DDR因為了一個“2”,為免和其實數字混淆,因此在“2”後再加一個“-”符號。顆粒的制式有DDR2-400,DDR2-533,DDR2-667及DDR2-800,而模組制式則有PC2-3200,PC2-4300,PC2-5400及PC2-6400等。
- Q7. 如何知道甚麼RAM和你的底板匹配?
購買記憶體的時候,首要了解底板的支援能力。大家可以參看底板說明書,有關支援記憶體模組的部分。需要留意的除了是記憶體的種類和頻率,即DDR400,DDR2-533或DDR2-667之外,還要留意單支記憶體的最高容量。不是所有底板說明書都會申明這個數值,可是大多會寫明可以支援記憶體的總容量。只要把總容量的數值,除以支援模組的數量。例如一個Intel 865平台,最多可以支援4GB記憶體,上面有四支插槽,換言之每支記憶體最多支援1GB。
- Q8. 單面和雙面記憶體應如果選購?
回應上一個問題,即使可以知道最高容量是1GB,但是選購時候也是留意單面或雙面。單面的意思是模組只是一面焊有IC,另一面沒有;而雙面則是兩面都有IC。如果從底板說明書的資料計算出每支記憶體容量最高為1GB,表示雙面容量最高為1GB,單面的容量只可以512MB。如果購買了一支單面1GB模組,便無法支援了。
- Q9. 選購大廠記憶體模組有什麼好處?
記憶體顆粒生產商會將顆粒供應不同的廠商生產記憶體模組供應市場。大廠商擁有大型精密的機器,加上良好品質監控,供貨量龐大,產品的不良率很低,質素自然有保證。大型廠商又會在設計產品時作出多項兼容性測試,確保解決大部分問題才推出市面,減少出錯的機會。而且她們也十分注重客戶的形象,投放大量資源有售後服務,因此用家的保障更大。
- Q10. 模組標纖上有什麼資料?
每條記憶體模組上皆貼有一張規格標簽,以SAMSUNG的記憶體模為例,一共有三張標簽,一張是MICROWORKS原廠保用的標貼,一張是來自SAMSUNG的模組規格標簽,還有一張來自MICROWORKS,方便本地零售商和用家的標簽:
MICROWORKS原廠保用標貼:
確認該款是來自MICROWORKS的產品,保養維修時方便核對,用家購買時亦方便明辨
SAMSUNG規格標簽:
上面申明模組多個規格和特點,模組的真正型號,模組的所屬制式,容量及電氣參數
例如M378T2953CZ3-CD5就是SAMSUNG 1G DDR2-667 PC5300原裝記憶體模組的原廠PART NO.,詳情可到SAMSUNG官方網頁瀏覽:
http://www.samsung.com/Products/Semiconductor/Support/Label_CodeInfo/ddr2module.htm
MICROWORKS規格標簽:
只寫有記憶體模組及顆粒制式,容量及出貨日期,方便零售商及用家查核 - Q11. 選購時記憶體的頻率應如何選取?
現時不少底板不單只支援一款頻率的記憶體,例如945平台便可以支援多款DDR2 PC2模組,包括DDR2-400 PC2-3200,DDR2-533 PC2-4300,DDR2-667 PC2-5300及DDR2-800 PC2-6400,在選購時應盡量考慮與處理器匯流排頻寬的匹配。
假如配用533MHz FSB的處理器,FSB頻寬則是533.333MHz x 8Byte = 4300MB/s,這個時候選用DDR2-533 PC2-4300便剛好匹配,選用DDR2-800也未必得到大幅的提升;如果使用了800MHz FSB的處理器,頻寬是800MHz x 8Byte = 6400MB/s,則要選取DDR2-800,或者是雙管道DDR2-400才能配合,如只用DDR2-533或DDR2-667,基於非同步及頻寬不足,未能發揮最大的功效。 - Q12. 怎樣維護RAM模組
有很多朋友都以為記憶體模組安插在模槽上,不需什麼照顧。然而一般SAMSUNG模組出自大廠,損壞率極低,應用時不需持別照顧,可是如果留意以下數點,則可以延長其壽命:
-如桌上平台使用,若無必要不應長期開動電腦
-避免機箱內溫度過高,令記憶體模組長期於高溫下運作
-定期除去記憶體模組上的灰塵,以免灰塵吸取濕氣損壞模組 - Q13. 不同制式的模組在外觀上有何不同?
不同制式的模組,在外觀都有所不同。最舊的SDR SDRAM的接腳數目為168pins,有兩個凹位,稱為“Key”。上面的IC主要包裝為54pins的TSOP (Thin Small-Outline Package),而後期則轉用66pins品種。第二代的DDR記憶體模組,外觀並SDR版本大致相同,可是模組的接腳數目增加至184pins,凹位只有一個,代表使用了2.5V,而上表的IC同樣是TSOP,但是為第二代TSOP,更加薄身,接腳數目也是66pins。到現時主流的DDR2,外觀便有較明顯的改變了。最易見的是所用的IC轉為FBGA (Fine-Ball Grid Array),所有接腳變成了焊珠,藏在顆粒的底面,因此焊在電路板上便看不到。焊珠接腳的數量分為兩種,分別是60pins及84pins,以配合不同輸出bit數及容量而設。模組的接腳數目增加至240pins,凹位雖然同樣只有一個,但是位置有所不同,以代表使用了1.8V,與DDR的2.5V並不相同。
- Q14. 記憶體空間可以抽出來作為磁碟機用嗎?
早在十多年前,的確有不少人把記憶體空間變成一個磁碟機來儲存資料。在未有Windows操作系統,還是Windows 3.11 for Workgroup,甚至只有DOS的年代,DOS內一個系統檔案稱為“RAMDISK.SYS”,利用這個系統檔案,可以把記憶體的空間劃出來,並且造一個虛擬磁碟機出來,給用家自行存取資料。可是隨著Windows操作系統的推出,它在記憶體的應用得到加強,令記存的效率得到提高,使用RAMDDISK的用家也越來越少。也有朋友使用類似功效的軟件,把BT下載的東西暫存的記憶體內,可是因為要求大容量的記憶,所以實際使用的層面並不多。
- Q15. 記憶體超頻的問題
記憶體超頻的問題已源遠流長,雖然超頻之後可以獲得更佳的效能,可是以超過額定頻率運作記憶體,產品的壽命得到保證,而且被發現不正常地使用,保養便會失去。長期超頻會減短記憶體顆粒的壽命,而且也會使系統不穩定,因為不建議進行。
- Q16. 什麼是ECC記憶體模組? 我的主機板可支援嗎?
ECC的全寫是Error Correction Code。當存取的資料發生錯誤時,ECC記憶體模組會自動偵測並修正資料存取之錯誤,以保持系統的正常運作。至於您的主機板是否支援ECC記憶體模組,可向自己的主機板廠商查詢。
- Q1. MLC和SLC快閃記憶卡有什麼分別?
新一代的NAND Flash可再分為MLC及SLC,其中以SLC的速度較高,也是較新的一款。傳統的MLC (Multi-Level Cell)技術就是每一個單元Cell可以儲存兩個位元,而SLC (Single-Level Cell)就是每一個單元Cell記存一個位元(1bit)。使用的時候,每一個MLC單元內有四個狀態,而SLC單元則只有兩個狀態,更加簡單直接,資料更容易讀取,而且更具能源效益。
種類 SLC MLC 電壓 1.8/3.3V 3.3V 搜尋時間 25us 70us 寫入時間 250us 1200us 耐用度 100,000次 10,000次 寫速 >8MB/s >1.5MB/s - Q2. 快速與慢速記憶卡的選購考慮
採用MLC晶片製造的記憶卡速度較慢,但是價錢較便宜,比較適合非高要求的應用,例如應用於一般底像素數碼相機或手機、歌曲播放、及小型文件暫存等。
至於採用SLC的高速記憶卡,價格相對較高,但以其高速存取及耐用性,適合高要求的應用。例如高像素數碼相機、單鏡數碼反光機、PDA影片播放或高像素的手提攝錄機。雖然單鏡數碼反光機備有暫存buffer記憶體,但當時常需要連環快拍的話,高速記憶卡便可以在很短的時間把全部暫存在buffer記憶體內的相片存至卡上,以便可繼續進行快拍,避免錯過重要的一刻。 - Q3. 數碼單鏡反光相機(DSLR)用家在選購CF卡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數碼單鏡反光相機(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 DSLR)隨著價格不斷下降而大行其道。很多傳統菲林式專業相機的用家,都一一購入,以配合數碼化的年代,這同時讓CF卡市場發展逢勃。不同定位的DSLR,對CF卡的要求也有不同,主要是因為所用主控處理器的速度不同。主走低價入門級的DSLR,例如300D,350D,400D,D50,D70,D80及Alpha DSLR-A100等,由於內置的處理器並不太高速,即使使用較慢速的記憶卡,在非連拍的情況下,和高速卡在速度上分別不大;中價的APS-C片幅DSLR,例如20D,30D,D100,D200及S3Pro等,由於使用者較多機會使用連拍,加上其連拍速度高,使用慢卡便會遇上很多不便,建議速度不要低於80X;Full Frame全片幅DSLR除了高速連拍(可達每秒8.5張),加上超高像素及使用RAW檔儲存,必須使用最高速的記憶卡,而且在容量上也要特別留意。以現時Canon旗艦級DSLR為例,1670萬像的Raw檔為14.6MB,一張2GB CF只可以儲存約140張,使用1GB更只有70張,可見兩者的容量對專業用戶都明顯不足,如使用4GB (281張)甚至8GB (561張)的話,相信便能滿足用家需要。
- Q4. 我的記憶卡可以影到多少相片呢?
以下是一些數據可供參考:
入門數碼相機相機像素 相Size** 512MB卡 1GB卡 2GB卡 4GB卡 8GB卡 200萬像 900kb 568張 1137張 2275張 4551張 9102張 300萬像 1.2MB 426張 853張 1706張 3413張 6826張 400萬像 2MB 256張 512張 1024張 2048張 4096張 500萬像 2.5MB 204張 409張 819張 1638張 3276張 600萬像 3.2MB 160張 320張 640張 1280張 2560張 數碼單鏡反光相機
相機 : Canon EOS-1Ds Mark II (1670萬像, 全片幅)
相片大小 RAW (14.6MB) JPEG (5.5MB) 256MB 18張 7張 512MB 35張 93張 1GB 70張 186張 2GB 140張 372張 4GB 281張 745張 8GB 561張 1489張 相機 : Canon EOS 5D (1280萬像, 全片幅)
相片大小 RAW (12.9MB) JPEG 精細(4.6MB) JPEG 普通(2.3MB) 256MB 20張 55張 111張 512MB 40張 111張 223張 1GB 79張 223張 445張 2GB 159張 445張 890張 4GB 318張 890張 1781張 8GB 635張 1781張 3562張 相機 : Canon EOS 30D/20D/350D (800萬像, APS-C片幅)
相片大小 RAW (8.7MB) JPEG 精細(3.6MB) JPEG 普通(1.8MB) 256MB 29張 71張 142張 512MB 59張 142張 284張 1GB 118張 284張 569張 2GB 235張 569張 1138張 4GB 471張 1138張 2276張 8GB 942張 2276張 4551張 相機 : Canon EOS 400D (1000萬像, APS-C片幅)
相片大小 RAW (9.8MB) JPEG 精細(3.8MB) JPEG 普通(2.0MB) 256MB 26張 67張 128張 512MB 52張 135張 256張 1GB 104張 269張 512張 2GB 209張 539張 1024張 4GB 418張 1078張 2048張 8GB 836張 2156張 4096張 **資料只供參考
- Q1. PATA及SATA介面的優劣比較
基本上現時主用於桌上電腦的硬碟機制式為ATA,工作站及伺服器則是SCSI制式(分Narrow SCSI,Wide SCSI及SAS),而ATA則再細分傳統ATA (Parallel ATA)及Serial ATA,其優缺點詳列如下:
制式 優點 缺點 PATA 歷史悠久 兼容性高 產品種類多 Cable擁腫 插頭拔插不便 頻寬已到樽頸 舊底板不直接支援 SATA 速度擴充空間大 Cable幼小 拔插容易 支援熱拔插 舊底板不直接支援 部分底板在BIOS支援上不足 現時SAMSUNG硬碟產品以SATA制式為主,但同時提供ATA制式產品,以迎合使用舊底板的用家。
- Q2. PATA及SATA介面的速度分別
PATA舊制式可再分為兩個模式,較舊的PIO模式最高速度為16.6MB/s,較新的UDMA (Ultra DMA)有三個速度,分別是33MB/s,66MB/s及100MB/s,而速度達133MB/s號稱,其實並無得到官方正式的確認。至於Serial ATA (SATA),現時分別有1.5Gb/s (150MB/s)和3.0Gb/s (300MB/s)兩種,未來第三代版本將會加入6.0Gb/s (600MB/s)速度產品。
- Q3. 什麼是Buffer?
當我們提及Hard Disk規格的時候,時常都會提到“Buffer”這樣東西。其實Buffer只是給Hard Disk主控晶片用的資料暫存記憶體。這個暫存記憶體又稱為“Multi-Segment Buffer”,顧名思義,就是暫存資料段。一般需要高效能的硬碟機,都會加入較大容量的Buffer,以提高“Cache Hit Rate”,但是成本當然也較高。
- Q4. 什麼是MTBF?
MTBF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是指媒體內平均出現一個無可挽救的問題(包括來自物理損傷所造成的Bad Sector)。計算的單位是POH (Power-On Hour)。以一個標準的ATA硬碟來說,MTBF通常是50小時,而一個主用於工作站及伺服器的SCSI Hard Disk,MTBF值多超過100萬小時,甚至有一些更高達120萬小時,可見是更長壽的產品,同時也是價錢較貴的原因。
- Q5. Hard Disk在散熱上需要注意什麼?
如果是放在機箱內運作,不要使用其他有礙散熱的物料(如膠袋)幅蓋它,如果是行RAID的,幾個Hard Disk同時聚在一起運行的時候,務必使用風扇幫助散熱,否則Hard Disk在長期在高溫的環境下工作,將會加速半導體零件的老化。如果是外置使用,選購外置盒的時候便要特別留意散熱的能力。可以揀選一些全鋁而且質料較厚的品種,雖然價錢較貴,可是Hard Disk運作時較穩定,而同可以長時間使用。
- Q6. 舊Hard Disk如何處置?
假定你現在想購買一個容量更大的Hard Disk,正苦惱舊Hard Disk如何處置,可以給閣下一點意見。不少朋友都會考慮同時把兩個Hard Disk放入機箱內同時使用,但事實上當新Hard Disk的容量高達200GB甚至400GB的時候,其實舊Hard Disk未必需要繼續使用。以下有兩個使用的方法,第一,可以再購置一個沒有盒的Hard Disk外置式控制器,可以需要時才連接上電腦,便可節省能源,也可減少損耗;第二,用來備份,把一個完全健康的操作系統連各種常用軟件都安裝入去,然後放在安全的地方,到電腦出現問題的時間,便可以使用。
- Q7. Hard Disk日常維護數則
如要提高Hard Disk的壽命,除了避免撞擊,過熱和老化之外,我們還可以從勞損這一方面入手。首先,桌上電腦用ATA Hard Disk在設計的時候不預算作二十四小時使用,根據專家所說,建議每天運作時間不超過五小時,才能減少損耗率,另使減少平日散亂讀寫的負荷,也可以減少內部機械零件的勞損,方法有兩大種,第一種是使用硬碟重組,讓磁碟上的資料更完整,磁頭臂毋需多次擺動尋找資料的位置;第二種是增加RAM的容量,減少Hard Disk對Caching的負荷,同樣可以大大減少勞損,延長壽命。
- Q8. 對於分割Partition的一點意見
不少朋友在購買新Hard Disk之後,都會考慮分割Partition的問題,我們可以提供一些意見。在一般情況下,不分割Partition使用時的確更方便,但是管理上卻出現麻煩,例如程式,影片和文件等需擠在同一個C:中,若果沒有好好分文件夾放置,便出現很難尋找需要的資料;分開超過兩個Partition也不設實際,因為除了容易造成混亂,實際的意義也不大,因此分割兩個Partition是最佳的做法。另一個考慮的問題便是容量的分佈。有一些用家會是各分一半,其實這個做法不太好,然而分割是需要有意義,不是馬虎了事。這裏提出兩個建議:不打機只作工事及上網消閒的,劃分10GB用作開機,其餘所有容量分出第二個Partition,用來放置資料。以10GB的容量,一般已足夠安裝大部軟件和作為暫存檔案之用,以便有更多空間分割出D:用來存放資料。由於資料和操作系統分開擺放,因此即使Windows完全死亡,資料也不會喪失;由於不少遊戲都必需安裝到C:上方可加執行,因此分割時便要調整容量。建議首個Partition容量不少於20GB,便可足夠安裝遊戲的空間了。
- Q9. 桌上電腦Hard Disk選購考慮要點
在選購Desktop Hard Disk的時候,除了考慮價錢之外,以下還有其他因數值得考慮:
第一,代理商的信譽。當Hard Disk失靈的時候,代理能否可第一時間給予最有用的支援呢?MICROWORKS在這一方面得到生產商SAMSUNG全力支持,這一方面肯定可以滿足用家的要求;
第二是容量的問題,一般只需要比較$/GB就可以了;
第三是速度的問題。一般主流的是7200RPM ATA或SATA制式產品,其實已十分足夠,至於較快的10,000RPM甚至15,000RPM品種,由於價錢太貴,不適合一般用家使用。
最抵買的指標-$/GB
現時哪個容量的Hard Disk最抵買?這是問題基本上是每個Hard Disk準買家都會問的,而答案也十分簡單,只要把容量除以價錢,便可以得到每GB的售價,再與不同品牌及容量型號比對一下,便可以知道哪個最抵買了。
Hard Disk安裝的正確步驟
- Q1. 光碟機的倍速是怎樣計算的?
一般光碟機的包裝上都有說明倍速,例如48X CD燒錄,16X DVD燒錄,其實可源於MPEG-1播放。MPEG-1制式下,確定每秒資料容量是150KB,為了配合這個要求,所有播放VCD影碟的光碟機,讀取速度至少為150KB/s,這也就是1X的定義,而往後的倍率也依這個定義發展下去。以48X CD燒錄為例,48X等於150KB/s x 48,亦即是7200KB/s,約7MB/s。至於DVD則是依從MPEG-2制式,其速度要求是1,385KB/s,這也是DVD單倍速度,16X的DVD燒錄即是1.385MB/s x 16,等於22.16MB/s,可見CD和DVD的倍速定義很不同。
- Q2. 倍速和燒錄時間的錯覺
如剛才所說,既然我們知道資料的傳送速度,我們理應可以知道燒錄所需的時間。以一片4.7GB的DVD媒體為例,以16X的速度燒錄,所需的時間應是:(4.7 x 1000) / (1.385 x 16),即是212秒或三分半,但實際所需的時間肯定比所預高算長的得多。這是不代表生產商欺騙用家,而且在整個燒錄過程中,除了把資料燒入媒體內,還有其他工序,包括燒錄前對檔案作出緩衝,寫入TOC (Table Of Content),把媒體導入及導出等,因此不能單靠計算資料傳輸,估計出燒錄所需的時間。
- Q3. 光碟機的速度可有提升的空間嗎?
大家可見,每一個光碟的制式,都有速度的頂峰,繼CD-R的48X之後,DVD-R到了16X,18X及20X便不再提昇下去,主因是技術的限制及市場的需要。在技術方面,由於光碟屬於一種可抽取的媒體,放入機內之後需要靠主軸頂部壓著媒體,無法如Hard Disk,把磁碟鎖緊在主軸上然後以高速旋轉,這已成為速度提昇的一大障疑,其次是半導體的掣肘。即使矽工業技術十分成熟,可是使用高頻的處理器難免令成本上升,便無法達到預期的利潤。至於市場方面,48X CD燒錄和16X DVD燒錄已滿足絕大部分用家的要求,即使再增加速度,也不見突破,加上成本效益的原則,更高速的光碟產品未必能大受歡迎。
- Q4. 光碟機日常清潔要點
市面上雖然有一些專用來清潔光碟機讀寫頭的工具,但只要我們日常好好留意清潔的話便不用特別購買。最基本的是要保持光碟清潔,因為不潔的光碟容易把灰塵帶到光碟讀寫頭上,因此不能輕視。光碟用完後,應放回紙套或膠盒內好好保存,不能直接長期曝露在空氣中,否則光滑的表面容易玷上灰塵,日子久了便會形成污垢,難以清除。如光碟發現毛塵,可用柔軟的面紙輕拭或以吹氣泵吹走,便可有效防止把污物帶入光碟機內。另外光碟機的退碟盤塵保持清潔,可用面紙拭去灰塵,同樣可大大減少光碟機讀寫頭玷塵的機會。
- Q5. CLV和CAV是什麼?
CLV (Constant Linear Velocity)恆定線性速度是較早期使用的讀碟方式,在圓形的光碟上,每個部分的密度都是一樣,外圈圓周較長而內圈圓周較短,如果主軸摩打以一固定速度轉動,即每轉一圈的時間皆相同,便形成外圈資料傳送速度比內圈高的現象。為了保持資料傳送速度不變,讀寫內圈時摩打轉得快一點,讀寫外圈時便要慢一點,才能解決問題,這一個情況亦即是保持線性速度不變。CAV (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恆定角度速度是較新的讀碟方式,是要解決CLV不停更改機器轉速而產生的零件老化問題。這就是固定摩打轉速,容許內圈和外圈讀或寫速度的不同。
- Q6. 光碟燒錄貼士
一般人認為光碟只是用來燒歌或影片,其實燒錄可以更多元化。試想想,一片DVD白碟只是二元五元,如果好好利用,比USB Disk更化算!以文件儲存為例,每天的文件只是5-10MB,如果以日期分文件夾每天燒在DVD-R上,一片4.7GB的光碟便可以儲存超過一年的記錄,而且花費只是5元,又不怕被刪去,比USB Disk好得多。加上只是10MB的容量,燒錄不花時間,是個良好方案。另外你又可以定時做多個備份,以策安全,價錢也十分便宜,這一點USB Disk亦難以比擬。
- Q7. 如何避免“燒死碟”?
燒碟並非百分百保證無問題,有時也會出現俗稱“燒死碟”的燒錄失敗現象。這個情況以往多出現於處理器緩慢及記憶體不足的平台上,現在新式電腦皆沒有這個問題,但我們仍可做一些事,以確保燒碟百分百成功:首先,需要燒錄前可對硬碟進行重組,以令資料更完善,減低傳送速度突然大減的情況;燒錄時避免進行一些需要大量處理器資源的工作,如壓片;有需要時請關閉耗用大量記憶體資源的程式。
- Q8. 光碟機常見的損壞情況
光碟機是一種耐用度很高的產品,損壞多出於不良的使用,包括退碟盤未有好好退回而受到重擊,或是不正當的使用令機械部分勞損。其次是散熱不足,零件長期受熱及過份勞損而出現老化的現象。如好好使用,一個質優的光碟機的壽命不少於五年。
- Q9. PC用的光碟機可以放到Mac機用嗎?
基本上應用在PC平台上的光碟機,放到Mac平台仍可繼續使用,只需該台Mac配備ATAPI介面支援,而事實上,一個標準的DVD燒錄機放入Mac機後,亦可以如常用作讀取CD及DVD媒體,可是如要燒錄,便得先安裝Mac機合用的燒錄軟件了。
- Q10. 我們是否應轉用SATA介面的光碟機?
其實這個問題不少準買家都有所考慮,然而絕大部分用家來說,我們建議使用ATA制式型號,主要原因除了兼容外,由於一些新式底板仍可支援一條管道兩個ATA Device,用來安裝光碟機便可以和硬碟機分開。至於使用ICH8南橋晶片底板的用家,便要考慮SATA品種,因為該晶片便不再支援ATA周邊產品。然而在設計上,SATA光碟在連接和Cable上擁有較大的優勢,但是內部效能和設計和舊式ATA產品分別不大。
- Q11. 選購光碟機時需注意什麼?
選購光碟機首推考慮品牌。良好的品牌對旗下產品的品質高度負責,不論兼容,品質監控及產品的設計皆特別講究,於出廠前作多項測試,以確保穩定才推出市場。而SAMSUNG在這一方面投放大量資源,保證擁有良好的兼容性,可以配合不同品牌,速度及特性的光碟媒體使用,給買家更大的信心。
- Q12. 內置和外置式光碟機應如何取捨?
SAMSUNG推出了不同的內置及外置光碟機,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呢?一般桌上平台用家,如果長期頻密使用,當然選擇內置式,即使有兩台電腦,如果並非同時需要燒碟,亦可以用Windows的共享功能,讓兩台機同時讀取媒體。若果超過一個台電腦需要燒碟,而且其中一台是手提電腦,但又不想買兩台燒錄機,便可考慮外置式。SAMSUNG外置式DVD燒碟機效能和內置一樣,而且外殼設計經過多重考慮,可以長時間高穩定地運作,符合個人及商務用家的要求。
- Q1. 記憶卡和USB Flash Drive在設計上的有什麼不同?
記憶卡和USB Flash Drive雖然都是利用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來記錄資料,可是在控制器的設計上有所不同。不同記憶卡內的控制器需配備對應匯流排的介面,而USB Flash Drive便要內置USB介面SIE (Serial Interface Engine)。
- Q2. USB Flash Drive在使用上有什麼優點及缺點?
USB Flash Drive最大的優勢是一體化,可以直接插入電腦中,不像記憶卡那樣需要另駁讀卡器,使用時更方便,而且整體上體積比一張記憶卡連讀卡器細小。而USB Flash Drive也有不足之處,就是只可以連接電腦,不能應用於其他數碼產品上,而記憶卡配讀卡器便有較大的彈性了。
- Q3. 為什麼現時USB Flash Drive的速度比以前大幅提高?
現在Transcend及pqi新式的USB Flash Drive,都已採用了管道式控制器。除了處理核心工作效能較高之外,其記憶體控制器為管道設計。USB Flash Drive內有兩枚快閃記憶體顆粒,每粒以一條專用的管道連接,可以同時輸出及輸入資料,以取得雙倍的速度。以pqi產品為例,高速的雙管道USB Flash Drive可達170X (即約25MB/s),甚至可與Notebook Hard Disk相比!
- Q4. USB Flash Drive為什麼容量越來越大,但價錢越來越平?
以前2GB及4GB的USB Flash Drive由於採用了工序繁複的Stacked Chip疊晶方法以加大容量,不但成本高,良率低,而且產品體積也無可避免的增加。但是隨著矽晶片技術的進步,每顆快閃記憶體顆粒的容量不斷的提高。現時已有生產商推出了單粒32Gbit的快閃記憶體顆粒。以一支可以焊上兩粒顆粒的USB Flash Drive產品計算,採用32Gbit顆粒便可以輕易製成8GB的USB Flash Drive,而且成本也大為降低,因此價錢也隨之下調。
- Q5. USB Flash Drive使用上注意的地方
部分USB Flash Drive的體積較大,加上一些USB插頭位置較為特別,尤其是手提電腦。為免因為未能完全插入而導致燒燬,最佳的方法還是先用套裝附送的駁線,再連接上去,不但方便,而且也可大大減少損毀的機會。而且不要在讀或寫的過程拔走USB Flash Drive,否則不但資料將會失去,而且也有可能損害晶片,敬請注意。另外為免USB插頭氧化導致接觸不良,閒置不用時應盡量加上蓋子。
- Q6. 把Hard Disk外置化有什麼好處?
把Hard Disk外置化有好多好處,例如一些容量不足的舊Hard Disk,更換後可以外置化作其他用途,尤其是Notebook Hard Disk,可以當作隨身儲存,合符經濟原則又環保。外置在使用上更有彈性,可以連接不同電腦提存資料,2.5"外置盒更可以隨身攜帶,以防資料被盜取。
- Q7. 貴價的HDD Case或外置式Hard Disk在設計上與平價品有何不同?
平價品為配合價格定位,無可避免在不同的地方節省成本,包括使用較平的晶片,外殼質料較薄,而且出廠前測試較少,品質沒有保證。貴價品推出之前,為了迎合高階用家的要求,設計力求高穩定,可長時間運作,因此必須採用厚身的金屬外殼,以保證二十四小時使用也無問題。另外處理器也會採用大廠出品,不但速度高,可以容許繁忙的工作量,而且兼容性高,因此如果預算較鬆,LaCie的外置儲存是你必然之選!
- Q8. 使用外置式Hard Disk需注意什麼?
USB外置式Hard Disk的使用注意和其他USB物件相似,包括不要在讀寫期間拔掉USB連線之外,還要注意過熱和供電的問題。過熱的情況外出現於3.5"大裝外置盒的場合。如果是LaCie的產品,出廠前經過精密的計算,即使二十四小時不停開動,也不會出現過熱的現象,但是一些平價品,只是採用超薄甚至是膠製外殼,便要特別留意有否過熱了。至於供電的問題多出現2.5"細裝外置盒的場合,有一些平價的2.5"外置盒方案為了減低成本,設計本身沒有外置式火牛,亦無附送由兩個USB插頭供電的Y型Cable,使用時只單靠一條USB Cable供電,當使用舊式高耗電的Notebook,便會出現供電不足的情況了。